栏目分类

咨询热线

0731-81811000

陈文胜:落实“大食物观”,开辟农业领域新赛道

        8月20日,以“聚智区域公共品牌,共话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武冈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山论坛”在武冈举行,论坛现场,湖南省委三农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发表《落实“大食物观”,开辟农业领域新赛道》主题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为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发挥独特的地理资源与农业特色优势,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优一桌湖南饭”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农业领域新赛道。  

 一、湖南农业独特的地理资源与特色优势

湖南地理地貌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全省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尤其是山区人均只有三、四分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农业生产与饮食多元结构的历史传统,呈现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性与发展路径多元性的双重面向。

1. 多特色产品的地理优势

湖南地理成分多样、区系成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既有生态优良的湘西大山区与地形复杂的湘中湘南丘陵、盆地,也有湘北的大江、大湖洞庭湖平原地区;湖南整体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带,光、热、水资源优越,四季分明且形成不同地域的小气候,不仅具有生产优良独特农产品的天然条件,而且具有发展山地农业、林下农业、水域农业等多种农业形态的天然条件,具备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

2. 多品种繁育的农业科技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时强调,“根本出路在科技”。在农业科技上,湖南拥有水稻院士、鱼院士、油菜院士、养猪院士、辣椒院士、茶院士、果树院士等8名院士,在多个领域居世界或国内领先地位;拥有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农业创新平台39家,特别是以岳麓山种业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现代种业高地,正进一步提升湖南农业科技优势,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多业态融合的湘菜品牌优势

湖南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文化因素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地域饮食特色,使湘菜成为有着上千年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湖南饭”已拥有4000多种菜肴,300多道名菜,成为了餐饮、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的支柱产业。随着湘菜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湘菜对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具有火车头的引领作用,为落实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发挥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整合作用。

4. 多元化结构的农业生产优势

湖南地理环境复杂,由于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规律、市场选择相适应的不同技术手段,使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域就具有不同的品质,形成了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农业区、湘中南丘岗农业区、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等各具特色的多元结构与区域分工,是涵盖了山水林田湖的粮、油、茶、酒、烟、菜、菌、果、药、畜禽、水产等多样性的“立体式”农产品结构,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产优势。   

二、落实“大食物观”面临的现实问题

尽管湖南落实“大食物观”有诸多优势,但结构性矛盾成为湖南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需要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六个问题。

1. 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不明确

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农产品因自然地理特征不同而品质不同。而长期以来,湖南农业的区域分工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相似度较高,区域差异优势不明显,柑橘、茶叶、黄桃“遍地开花”,农产品同质竞争、供求失衡比较严重。因此,全省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品不多,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较低,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突出,陷入农产品市场品牌特色竞争少而简单的价格竞争多的困境。 

2. 农产品的品质结构明显失衡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的推进,使食物结构不断分化,导致中、高端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需求成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是“以量取胜”为主导,导致农产品的低、中、高端品质结构严重失衡,高、中端农产品供不应求,低端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政府的稻谷托市收购连年启动,果蔬水产等方面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在湖南连年发生,并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各地的区域性滞销。

3.难以绿色转型成为长期挑战

农虽旧业,其命惟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而随着农家肥逐渐“一粪难求”,资源循环利用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被现代石化农业所取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化肥和农药,否则农民就无法获得稳定的收成。与此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土地超负荷掠夺式经营,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是湖南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因此,如何突破瓶颈推进湖南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4.鲜活产品的冷链物流严重滞后

适合湖南落实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属于鲜活农产品,不仅具有产品量大、品类繁杂、保鲜保质期短等特点,还存在季节性集中上市和分散性需求的供需矛盾。而当下农业发展普遍偏重于供给端的生产,而未能注重市场体系建设。调研发现,湖南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冷链设施分布不均,冷链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分销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流通成本过高,导致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在出产期集中上市,供大于求致命价格下跌,在非出产期价格上涨而产品供难应求。

5.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机制缺失

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但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在生产环节普遍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标准;在市场环节没有全面建立以质量分级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交易体系与监管体系;在财政方面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技术支持、奖补以及市场体系的政策支持框架,从而导致优质不能优价、绿色生产不能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6.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突出短板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人口不断向工商业的城市集中是必然趋势,而湖南耕地资源的先天性局限又加剧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就必然要求通过对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储存等环节推进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与小农户有效衔接,释放科技赋能的技术红利与数字红利,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而调研发现,与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相比,湖南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滞后,不仅缺乏生产各个环节、市场各个环节的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缺乏将政府、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跨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而且由于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局限,社会化服务的成本远大于东北平原,成为加快湖南农业现代转型的突出短板。

三、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基本对策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做优“一桌湖南饭”,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从湖南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出发,在独特省情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空间中拓展农产品生产新领域,形成符合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1. 以“一县一特”为取向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布局
  • 以县域为单位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县域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以“一县一特”为取向。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规律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区位地理、市场需求、传统习惯定位不同县域的农业支柱产业,科学规划布局全省各县市区的优势品牌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
  • 制定县域产业发展清单。建立各县域农产品品种“正面清单”支持机制与“负面清单”约束机制,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方向,以优化县域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基础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
  • 做好县域“一县一特”全产业链。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支持县域建立和完善“一县一特”全产业链,拓展价值链,促进县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2. 顺应消费结构变迁加快农产品的中、高端品质提升
  •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分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中、高端农产品的结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 突出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把区域特征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具有文化内涵、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开发适合各地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的农产品,引领推动特色农产品由规模化生产向品牌化经营转变。
  • 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产销体系。以优质优价的质量分级为导向,加快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与市场价格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的形成,加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分级流通体系、信息发布制度、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优质优价的实现。
3. 发挥多元结构地理优势不断拓展食物耕地空间

“大食物观”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为推进湖南由耕地农业向多功能农业和生态屏障并重转变,从而构建大粮食安全格局指明了方向。

  • 发挥多元地理结构优势。向自然地理优势要特色,多途径开发特色食物产品,提升区域特色产品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 拓展食物来源空间。在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湖南的食物耕作空间从耕地资源向全域国土资源拓展,既要向耕地要食物,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也要向草地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泊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食物耕作空间。
  • 开发生物科技食品。加强现代生物技术推广应用,立足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突破食物的传统依赖,开发新型生物食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探索人工合成食物生产,全方位多途径开拓新型生物食品,构建面对未来的生物食品生产体系。
4. 推动湘菜引领从田间到餐桌的多业态融合

湘菜是一个宏大的综合产业链,可以带动湘食材、湘调味品、湘酒、湘烟等诸多湖南农产品消费,拓展湖南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 坚持“双循环”促进大消费。以双循环为指导,推进“湘菜出湘”带动“湘品出湘”,通过湘菜消费推介湖南特色品牌农产品,带动省外国外消费者对湖南农产品的消费。
  • 做大湘菜全产业链。推进湘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不断完善湘菜供应链体系建设,大力建设湘菜供应物流产业园。拓展湘菜品种,开发湘菜食材,促进湘菜对接绿色田园,构建湘菜田间到餐桌的流动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深化产业融合,推动湘菜原辅料、食品加工、旅游文化、“互联网+”等产业链式发展,推进湘菜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湘菜产业市场竞争力。
  • 着力地域特色名菜的提升与推介。县级政府应成立工作专班,开发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菜、酒、茶等“一桌饭”菜谱,以及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推进湘菜提质升级。强化全媒体推广推介各地特色名菜名吃,做大湘菜品牌。加强财政对各地特色名菜名吃的精准支持,打造国省名店,不断壮大湘菜品牌集群。
5. 建立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

将前沿的科技要素与现代装备,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应用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立足破解鲜活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与全年度均衡消费的矛盾,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在企业用地、税收、设备购置上给予优惠,支持冷链物流社会化企业发展,夯实农产品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基础。
  • 强化农产品生产社会化服务。着力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全省农机化进程。支持农资配送服务,降低农资等物化投入成本;支持代耕代种、杀虫施肥、田间管理、代收烘干等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用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推动农业发展规模化。
  • 深化农产品营销社会化服务。构建农产品市场交易网络平台,解决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市场检测与检疫等问题。支持电商、供销合作社、快递等行业进入乡村,建立农民销售农产品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进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进入农产品社会化服务领域,建立完善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


|摄像:刘巍
供稿:李梦钰 (海星研究院研究员)
采编:胡颖洁
编审胡庆红

上一篇: 陈文胜:以区域品牌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一篇: 刘宗林:品牌—现代农业的标签
温馨提示: 本网站需输入密码才可访问
密码错误, 请重新输入!